主页 >> 诗词鉴赏 >> 余福智《唐诗底蕴讲稿》

 

 余福智《唐诗底蕴讲稿》

 

第十一讲 孟浩然诗(二)

  从前面那几首诗看,孟浩然好像心中没有什么波澜似的,很符合一般人对"隐士"的要求。但其实,隐士并非只有欢愉没有烦恼。作为"隐逸之祖"的陶渊明,他的诗也有很多是极为真率地抒写烦恼的。隐士,首先应该是个"士"--有点文化自觉的人。即使是勇士,他的勇也要表现得有文化倾向,否则就只是个"杀手",称不上勇士了。陶渊明不是以喝醉了酒糊里糊涂看人生而浪得隐士之名的。他的思想感情保持着正统的华夏文化精神,和儒道末流、道士、和尚都划清了界线。除了敢于躬耕外,还敢于愤世嫉俗。他珍惜文化传统,是个真正的士。同样,孟浩然虽然也归隐,心魂则依旧系在中华文化传统里,对宇宙人生发着华夏文化人共有的感慨。因此,那些"淡到看不见诗"的诗,只是孟浩然诗的一部分。它们真实地传达出孟浩然某些场合里的心思情绪,却并未把所有心思情绪都展示出来。

  孟浩然也有烦恼的时候,请看: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宿建德江

  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浙江建德的一段。孟浩然应进士试落第后,游越时写了这首诗。诗中说"客愁新",表示近期产生一种特别的愁闷,当是落第不久时作的。首句写"移舟",表示在客途中,"烟渚"表示荒野,而且一片迷濛,很压抑。次句用"日暮"承上句而带出"愁"字。日暮易生愁是普遍心理现象,但加上个"新"字,则有了特殊内容,深藏着落第的悲哀。下面两句的意绪是承接着"客愁新"的,但字面却似毫无联系,只是写景。实际上这两句景语皆情语。天比树低,表明此处荒凉寥落,个人陷在无边天地里显得非常渺小。而"江清",月亮的倒影就看得分明,而且近在船边,仿佛向人靠拢。月亮是孤零零地悬挂在天上的,而且是个冷清的事物,现在作者感到只有月亮在靠近自己,那种失落感、孤独感就表现得很动人了。

  再看: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这诗仍是写落第后的恶劣心情,但不直接触及落第,而以怀友的名义抒发感受。首联意象十分情绪化,读之可以捉摸到:诗人处在荒山野水间,从日落到夜里,耳听令人肠断的猿啼,眼看带着时光匆匆流逝的江水,该有多少落寞和惆怅!颔联承首联,把思绪更推向纷乱和孤凄。颈联一转,好像十分惊怪:我怎么跑到这儿来了!--其实,孟浩然落第后到此一游,完全是有意识地来散心的,但来了却不见得能散心,触景而生的仍然是哀愁,于是就出现这种自相矛盾的惊怪。如此自相矛盾,是当时的切身体验。末联以寄泪作结,已超出怀友的范围,显然寄托着身世之感。全诗保持着淡的风格,没有横眉怒目、呼天抢地、怨天尤人,展现的是很有涵养的风度。

  同类作品较著名的还有《早寒有怀》: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结句把心情的矛盾展示得十分传神:他丢不下平生志愿,很想如孔子那样周游求用,却又发觉前景一片迷茫,甚至连问津也无处可问了。

  追求用世的心思,陶渊明都不加掩饰,孟浩然当然也一样。请看: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留别王维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岁暮归南山

  这两首诗都对落第耿耿于怀,而且相当归咎于引荐不得力。朝廷上本有瞧得起他的人,但那人又自身难保。且看他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首诗当写于公元737年。当时,张九龄被贬为荆州刺史,作者应邀去当张的幕僚。孟浩然尊敬张九龄,写这诗"赠张丞相",是用来表达谢意的。首联写湖面宽广、水天相连,暗喻张丞相胸襟涵养能容天地。颔联写得活力弥漫,极有声威,象征着张丞相社会声望很高。其中"蒸""撼"两字用得极好,构成显豁的境界。颈联转到写自己,巧妙地联系着湖水,写"济",用双关语表示自己一向得不到进入朝廷的机会,没人引荐。这里蓄好了势,下文写到张九龄的重视才更有力。但他写张九龄对自己的重视很有技巧,末联的字面仍关照着湖水,写"垂钓",写"鱼"。"垂钓者"三个字,已暗把张丞相比作姜太公。垂钓者的"羡鱼",表示张九龄一向重视人材,具体而言,是重视孟浩然自己;然而重视了也没有用,无法举荐上去,所以说是"徒有"其情。张九龄的爱莫能助之情,作者表示自己看得清清楚楚,所以又用了"坐观"两字:很冷静地观察到了!整首诗写得很得体。

  隐士这种心肠符不符合中华文化传统呢?《周易》有个遁卦。遁就是隐遁。卦中表示,在情势不利于进取的时候,要善于退避。但身可退而道的修为不能退,仍须要谨慎小心走正道,根据情势做自己能做的事。比方,可以不断增长自己的学识修养,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处事能力等。还要保持平常心,对合不来的人保持一种不远不近的距离,对事情要作出得体的处理。--总之,可以说是一切要"灵活机动"。

  以遁卦观念衡量孟浩然,应该评他高分。

  回到诗歌上说,孟诗毫不矫揉造作,绝不有意出语惊人。有感而发,行云流水,然而到处可见匠心--那是已融入生命的艺术修养所形成的匠心。最后,请读这首很有匠心的《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

出谷未停午,到家日已曛。回觇下山路,但见牛羊群。
樵子暗相失,草虫寒不闻。衡门犹未掩,伫立待夫君。

  似乎全在写景,但场景的变化却暗示着诗人的行为动作,背后更透露出特定的情感。


友 好 诤 言

  第十一讲《孟浩然诗》(二),评诗而兼及其人,这是必然的,人以诗名,诗由人的思想气质和文学素养决定,二者难分。兄置孟于"隐士"之列,认为"隐士,首先应该是个'士',有点文化自觉的人"。说"孟浩然虽然也归隐,心魂则依旧系在中华文化传统里",并"以遁卦观念衡量孟浩然"要"评他高分"。我大体同意,在具体评价上,却有不同(见后)。

  这一讲选析了孟七首诗(四首田园诗,三首抒感),认为都共同表现了孟的失落感,孤独感,不平气,即对落第耿耿于怀,又并非横眉怒目,抢地呼天,而是适可而止,显得有涵养,有风度。从诗体风格来说,"淡到看不见诗";从思想情绪来说,似乎也在尽量"淡化"。兄对《宿建德江》《游精思观回……》等诗或详或略的分析,都深得孟诗神理精髓,评《宿建德江》,将"江"、"月"都分析活了,"客愁自见"(沈德潜语),足见兄的慧眼、功力。但析《临洞庭湖赠张丞相》这首名作,和我的理解有明显歧义,缕述如下:

  一、兄将此诗作定于公元737年,张九龄贬荆州刺史,孟应邀去作幕僚时,说孟"写这诗'赠张丞相'是用来表达谢意的。"二、盼汲引被理解为"表谢意",必然涉及对诗意的不同诠释。前四句正面写洞庭浩渺景色,兄说是"暗喻"(首联)、"象征"(颔联)。后四句由"景"入"情",对"垂钓者"和"坐观"人,我与兄理解一致,问题是谁产生了"羡鱼情"?从诗意看,只能是"坐观"者,也符合"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淮南子说林训》)这一古谚的原来意义。"鱼"变成了"孟浩然自己",诗人心甘情愿上钩,不是太自我作践吗?兄可能是为了洗刷孟的求汲引,事干谒,说他是"表谢意",却使人感到孟这样写,大有拍马溜须之嫌;说张"胸襟涵养能容天地","社会声望很高";"垂钓者"三个字,已暗把张丞相比作"姜太公"。这在古代是极高赞誉,比喻协理阴阳,旋转乾坤,开辟一个时代,这就比干谒更甚,有肉麻奉承之嫌了,不怕唐突这位"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的高士吗?

  这诗是脍炙人口的名作,我是遵循传统的既定的解析的,因为它合情合理。颔联先用辽阔无际的"云梦泽"来衬托湖的浩瀚,蓄积深厚;再以"岳阳城"的摇撼,反衬湖喧腾澎湃的动荡声势。它和少陵"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同为写洞庭的经典句,艺术生命比洞庭更永远(洞庭湖正面临干涸危险)。释为比喻、象征,落得太实,不仅破坏了诗意、诗味,更与孟诗"韵高"(苏轼评语)、"一味妙悟"(严羽评语)的艺术特色不符。我的理解前贤评语并不玄妙,只是说孟诗不斤斤刻意追求字句,平淡自然,一气呵成而又韵味无穷。在全部260多首孟诗中,几乎没有巧为设喻和用隐晦的象征手法,否则,也就"淡"不起来了。

  这诗的写作年代和诗题向有歧义,从几部时贤选集和全集看,社科院《唐诗选》(上)(人文'81年版)将它定为"唐开元廿一年(733),张九龄为相,孟浩然曾西游长安,希望得到荐引者"(P:62 注1)。陈贻焮先生的《孟浩然诗选》(人文'83年版),将它收入"不编年诗"中,并在诗后特地作了说明:"开元廿一年,孟浩然从吴越还乡途中虽绕道经洞庭湖,但这次抵家在五月,则过洞庭湖当在五月以前,与首句'八月湖水平'时间不合。若以为可能作于居荆州幕陪张九龄至岳阳游览时,但细味后四句,明明是希求汲引,不像是已入幕口气。……题一作《临洞庭》,也许这首诗并不是寄给张九龄的。"(P:60)徐鹏先生的《孟浩然集校注》(人文'89年版)则索性用《临洞庭》诗题(据《唐写本唐人选唐诗》按:一般用《全唐诗》题,作《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注解中一字不提赠张丞相事(P:146),只在卷后"附录"《作品系年》中,定为开元廿四年(736)秋季作,并指出"时张九龄为中书令,故诗中'欲济……'之句显有欲求援引之意"(P:371)。这些都可见时贤慎重细致处,并不"大胆假设"。

  这就牵涉到对孟浩然的评价。他是唐代少有的以布衣终老的一位诗人,一生都在仕隐间徘徊,不甘隐沦。孟种种求仕事迹,不仅见于《新唐书文艺传》、《唐才子传》,更数见于他的诗篇中,如"忠欲事明主"、"端居耻圣明"、"魏阙心常在,金门诏不忘。"直到晚年,尚"犹怜不涸者,白首未登科!"他这首《临洞庭》正是典型的干谒诗,不必为贤者讳。他的积极入世,正是盛唐气象蓬勃生命力的表征。"圣代无隐者,英灵自来归。遂令东山客,不得赋采薇"(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王维这诗是当时时代实录,孟生当此时,不能例外,那时事干谒,比当前跑官、拜官、买官、贿官干净千百倍。但孟无可奈何的隐,如陶渊明彻悟人生,"纵浪大化",返朴归真的隐,毕竟异趣。孟的诗虽言浅意浓,韵味悠远深厚,素描淡抹,独臻妙境,如兄所评析的那样,却也难达到陶诗的隐居高致和浑然天成的思想境界。

文斌
2000.9.4日深夜草就

 

来源 中华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