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诗词鉴赏 >> 余福智《唐诗底蕴讲稿》

 

 余福智《唐诗底蕴讲稿》

 

第十九讲 岑参诗

  岑参是亲到边庭军幕去任过职的诗人。他独特的生命体验使他的诗自成一格。杜甫评岑参好奇,没错。

  面对奇丽风光,过着新奇生活,生发奇思妙想,这使岑诗有特别的题材,加上作者以盛唐特有的豪气来酿造,其边塞诗便有一种令人陶醉的氛围。读岑参边塞诗,不必抱认识社会的宗旨,就当是跟老岑到西北军营去体验生活,随之兴奋,随之吃惊,随之惆怅,让卷地的朔风把心底的积尘滞絮吹个干净,爽朗地迎接未来,这就够了。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这首诗是岑参754年出任安西北庭节度使麾下判官时写的。作者极善于渲染边塞生活的艰苦。前半围绕"冷"字着笔。"八月即飞雪",可见冷得早、冷得久;"狐裘不暖"、"角弓不得控"等,可见冷得厉害。但其中巧妙地插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两句,把苦寒之地写得竟如春色撩人,乃至能改变了整个的情调,使苦寒不但没那么可怕,反而显得颇有奇趣,要不是作者有一份好心情,是绝对无此神来之笔的。中华诗论讲滋味、讲兴寄、讲神韵、讲境界,无非在讲高质量的生命自然展开,这是我们需要反复印证反复琢磨的。诗的后半写到繁音助酒,也是使冷中有暖的手段。中华生命哲学强调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对于世界事物的复杂性有充分的估计,因而在文艺创作中就很自觉地不作单一性处理。

  西北边庭就是冷!但写冷也可以有角度的变化。《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是用风威助奇冷,用风威奇冷助军威: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以上两诗虽然都是在同一地点送人的诗,但所送对象不同,全诗的格局也就不同了。

  《白雪歌》送的是前任判官,作者和他大概也只是新相识,因此便只作"合影留念"式的处理。而《走马川行》是送顶头上司出征的,情感自然会深切得多。

  情绪之兴奋从节奏上就已反映出来,三句一韵的特殊处理透着急行军的意味,读起来就让人跃跃欲试。而且调子的轻快让人还感到胜利完全不在话下。中间固然也不忘略叙行军的艰苦,但相对而言,仿佛恶劣的自然环境才是真正的敌人。

  岑诗的确好奇,但岑桑并不挖空心思制造奇语,只不过是把一种不期而至的感触形诸笔墨而已。如《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末两句直如口语,却成千古名句,只缘灵气于一刹那间激射而成。

  《逢入京使》是岑参第一次出塞时的作品,显得和其他豪气干云的诗作大不相同。这并无必要见怪。盛唐诗人没有僵死的教条掣肘,并不为某种政治需要服务,因而歌哭随心。看岑诗在该哭处不强颜欢笑,则读至其壮气奔突处便更觉其纯真。

  以上介绍的三首诗,是安史之乱前作品。安史之乱以后,岑参的心情已大大改变了。试读其《寄左省杜拾遗》:

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这诗当是758年春末写的。其时岑参任中书省右补阙,杜甫任门下省左拾遗。杜在757年因上疏为房琯辩护触怒肃宗,758年便不敢轻举妄动。肃宗方面其实在筹划着清洗行动,岑、杜应该是听到风声的,因此这诗便写出他们共同的幽微感受:地位不为不高,荣耀不为不显,然而时光易逝,飞跃无能;面对一个批评不得的皇帝,偏担任一个要批评皇帝的官职,真是要多尴尬有多尴尬。

  写这诗后不久,杜甫便被清出朝廷。第二年,岑参也外调,出任虢州长史。岑在虢州有一首《虢州后亭送李判官使赴晋绛得秋字》:

西原驿路挂城头,客散红亭雨未收。君去试看汾水上,白云犹似汉时秋?

    路挂城头,有荒诞感;亭雨未收,有抑郁感:这些都是不满现实的作者的意象。有些本子的"红亭"作"江亭",恐非。从"得秋字"的题目看,这是席上分韵之作。在此场合,诗特别讲究应题。题上分明写在后亭饯别,用"江亭"就离题了。"红亭"也许还是实写,但实不实并不重要,一个"红"字多少增点亮色,而雨中之红更能构成凄美的情调。盛唐过来的岑参,即使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剧变,心底还未至于彻底转成灰色。当然,他也的确对朝政颇有腹诽,因此才有后面的两句,叫李判官特别注意汾水上的白云是否还和汉朝时一样。这里所用的典故有很深的涵义。

  回顾历史,汉武帝曾在汾水上乘兴唱出一首《秋风辞》: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摇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刘彻无遮无拦地唱出自己的欢乐与悲哀,既不虚张声势,也不忸怩作态,很有人情味。武帝对自己的政绩是很有信心的,因而不妨一日倾情玩个痛快。

  有了这桩历史故事,汾水,白云,就和一个大有作为的英明君主以及这君主所缔造的强盛皇朝联系起来了。"白云犹似汉时秋"这一问因而就有了抚今追昔的无限感慨。

  光从用语看,岑参后期的诗就比前期宛转得多。不再那么爽朗,这是由新的生命体验决定的。
 

友 好 诤 言

  第19讲《岑参诗》开头写读岑边塞题材诗的感受那一段,最有个性而又极富诗意,也是最好的"诗话",可惜由于篇幅限制,只选讲了两首"令人随之兴奋,随之吃惊"的"奇丽风光"诗(他还有更奇的写"热海波"、"火山云"的诗,恐怕是中国古诗中仅有的)。说《白雪歌》"只作'合影留念'式的处理",不妥。试看末四句,诗人不仅送出辕门,还送出"轮台东门",而雪中伫立凝望,依依惜别惆怅之情与思乡心情交织在一起,与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结句,有异曲同工之妙,非"合影留念"可比。选岑安史乱后两首作品,虽都系应酬诗非他集中佳作,但前者发掘岑参动辄得咎的"幽微感受",后者表现了诗人抑郁感,都很有见地。这种心境的变化,正是时代盛极而衰的折光反射,即使像岑参这样浪漫好奇的诗人,也难超脱。捎带说一句,说"红亭"非"江亭"是正确的,据岑参诗,虢州西亭、东亭、后亭,均有"红亭"之称。又蜀中诗《早春陪崔中丞泛浣花溪宴》,亦有"红亭"之称,有人认为"红亭"系指亭的颜色而言,非专指名,可资参考。又所引武帝《秋风辞》,我手头本第4句是"怀佳人兮不能忘"非"携佳人"。从诗意看,开头以寥落秋景起兴,转向怀人,"兰有秀兮菊有芳",即"佳人"象征,"佳人"、"美人"均系泛指,一用"携"字就凿实了,也太俗。谨录以备考。

文斌
2000.12.20.

 

来源 中华诗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