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诗词鉴赏 >> 余福智《唐诗底蕴讲稿》

 

 余福智《唐诗底蕴讲稿》

 

第四十二讲 杜甫诗(九)

  在华州当参军的杜甫日夜想重返朝廷。个人努力已无希望。如果有个手握大权的人了解自己再加推荐呢?这主意起码比拖着好。因此杜甫便弃了官跑去秦州"因人"。本意是去找谁?杜甫没说出来。他在秦州逗留了些日子,显然始终未见着那人。这一讲就讲讲他滞留秦州(今甘肃天水)时写的诗。
 

满目悲生事 因人作远游 迟回度陇怯 浩荡及关愁
水落鱼龙夜 山空鸟鼠秋 西征问烽火 心折此淹留

鼓角缘边郡 川原欲夜时 秋听殷地发 风散入云悲
抱叶寒蝉静 归山独鸟迟 万方声一概 吾道竟何之

莽莽万重山 孤城山谷间 无风云出塞 不夜月临关
属国归何晚 楼兰斩未还 烟尘一长望 衰飒正摧颜

             --秦州杂诗二十首(选三)
 

  写律诗要特别重视写好开头。要制造出氛围,有种笼罩全篇的情感基调,最好更配合以非同一般的意境和出人意外、创造性特强的话语。试看--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苍凉,悲苦。漫漫长路,危机四伏,踽踽独行。
 

  "鼓角缘边郡,川原欲夜时":恐怖,彷徨。鼓角声和夜色夹击着蹒跚在旷野里。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压抑,无助。人在孤城,四望青山如壁,重重叠叠。不论在遣词造句上或在音响配合上,都让人觉得与人对立的群山强大得无从对付。
 

  律诗中部讲究承转,即要求尽量做到能传达出情绪的起伏变化。试看--
 

  "迟回度陇怯,浩荡及关愁。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此去是为"因人",故在曲曲折折的山路上走时,情绪的总体特征是"怯",心里不踏实,有许多莫名其妙的预感。及至攀上关头,举目一望,情绪的总体特征则是"愁",前途并无着落。正逢秋天,鱼龙江流水渐枯,鸟鼠山草木凋零,简直是全世界都在"衰退"了。
 

  "秋听殷地发,风散入云悲。抱叶寒蝉静,归山独鸟迟":"殷"本指雷声,此指鼓声如雷似从地下迸出。散而入云的是角声。秋风中听得鼓声震地,角声入云,天上地下无不充斥着战争的旋律,可悲!而寒蝉独鸟却不知人世事,该抱叶的抱叶,想归山的归山,可以静卧,可以迟延,可羡!竟至羡慕蝉和鸟,心境实在太悲凉了。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孤独中特别敏感,敏感到边远,敏感到苍凉。那无根的浮云和那惨白的月色,都是揪人心肺的物事。在失落中多想找到依托啊,然而如苏武或傅介子之人还未现身。
 

  律诗的结尾要能小结全诗,能有馀味或特具震撼力就更好。请看--
 

  "西征问烽火,心折此淹留":前面六句都是在写连天烽火中西行,而且扑了个空,故以"心折"作结。
 

  "万方声一概,吾道竟何之":前四句的"鼓角"由"声"字去应;五六句写蝉鸟有归宿,故以"吾"无归宿相应。"道"字有馀味。
 

  "烟尘一长望,衰飒正摧颜":前面几句在"长望"天地"长望"归人,而整体情调正是"衰飒"。
 

  杜甫律诗最讲规范,且再读其《天末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 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 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 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 投诗赠汩罗

 

  凉风骤起,心境悲凉,疑神疑鬼。传闻李白已死却不愿相信。而从书信断绝方面推测,传闻又似并非空穴来风。思绪一有倾斜,更无端坐实了凶信。于是李白的形象瞬时高大起来,和屈原并踞于史册之巅。
 

  杜甫由心底崇敬李白,极关切其遭遇,可续参其《梦李白二首》:
 

死别已吞声 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疠地 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 明我长相忆 恐非平生魂 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 魂返关塞黑 君今在罗网 何以有羽翼
落月满屋梁 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阔 无使蛟龙得

浮云终日行 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 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 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 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 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 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 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 寂寞身后事
 

  疑幻疑真的情景,波涛汹涌的心绪,长情如此!
 

  杜诗自然得好像只要打开心扉,诗句就可以源源流出。这是和那种从红头文件找灵感的诗不能同日而语的。他写的正如王国维所说,是"真景物、真感情"(详参《美在生命》第五章第一节有关论述)。中华美学最讲究诗人生命质量,品格、操守、学识、才情、修养等等,是酝酿好诗的根基。
 

  杜甫在秦州时期还有首好诗不可不读:
 

绝代有佳人 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 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 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 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 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 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 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 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 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 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 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 日暮倚修竹

               --佳人
 

  写个弃妇,全不像此前那种以旁观者眼光哀怜其人的写法。杜甫在精神上已和所写对象合而为一,写品格为主。

 

友 好 诤 言

 

  第九讲兄以熟谙律法的艺术体验,别开生面地将所选三首《秦州杂诗》开头的氛围、情感基调,中部承转处传达出情绪的起伏变化,以及结尾小结的馀味,震撼力,并列剖析,颇见匠心。这既需要艺术鉴赏的穿透力,能体悟出诗中氛围、境界,诗人情绪总体特征,和呼应、归结处点睛之笔;更需要艺术实践的创作功力。后一点最重要,正是艺术鉴赏力超迈的基础,也是兄独擅胜场处,用不着我饶舌。析《天末怀李白》从诗人心理落墨,但对《梦李白二首》深情之作竟惜墨如金,却又有大段赘话,令人遗憾。说《佳人》是老杜秦山诗作中不可不读的好诗,只点出诗人"在精神上已和所咏对象合而为一",其馀让读者去揣测。也许兄用的是避熟就生方法,果真"不着一字,尽得风流",那又何必费力去讲析?

文斌
2002.2.21.深夜

 

来源 中华诗词网